讲座回顾 | “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第十三讲——夏燕靖:《口述史的记载方式与求证探讨》纪要

发布者:许继峰发布时间:2020-09-26浏览次数:678


2020921日下午,东南艺术·至善讲坛高端学术讲座第十三期顺利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南京太阳成集团tyc9728研究院夏燕靖教授,讲座题目是《口述史的记载方式与求证探讨》。

  

【开场介绍】

龙迪勇 教授

讲座开始前,本期讲座主持人、太阳成集团tyc9728(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院长龙迪勇教授隆重介绍了夏燕靖教授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成果。夏燕靖教授是浙江临海人,艺术学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史及艺术史学、艺术教育,研究专著有《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以及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多项。


【讲座内容】


夏燕靖 教授

讲座伊始,夏教授以不一样的口述史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他指出,口述史在传统史学领域又被称为口碑史学,其脉络渊源久远。自20世纪下半叶,伴随传播学兴起,口述史开始被视为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口述史为史学研究营造了历史现场的无形遗产,以至过往许多以书斋著述为己任的史学家也纷纷走上社交平台讲述历史。因而,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待口述史,已是不一样的口述史

接着,夏教授指出口述史不仅在西方已经被接纳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方法和路径,而且在中国传统史学中也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学术传统。在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就是通过无数先辈的口述,为我们保存了远古先辈生产、生活、劳作、军事、祭祀及治水等各种活动的记录。先秦的周朝设有专门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内容的书记员,汉朝的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不仅通过读万卷书搜集文献史料,还通过行万里路游历在民间搜集口叙史料。

不仅如此,夏教授还指出,口述史这一学术方法,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史的奠基,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当代学科定位。他指出,现代学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跨学科多领域方法运用的整合研究。即从多个不同的学科的不同角度来研究考察一个对象,重视比较与综合,从而解决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的问题。夏老师以文献与口叙相互求证的方法对““巫蛊之祸”“湘西赶尸等案例进行了分析。夏老师认为,口述史可以解决文字记载的缺失和无法反映细节的问题,不少重要历史事件虽有文字记载,但不能反映历史的细节,更不能呈现历史中人物表现的真实面貌——而口述史的价值正在于此。

随后,夏教授回顾了口述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以及这门学科越来越规范化的历程。根据公认的观点,口述史从二战后开始,由美国兴起。口述史与回忆录、田野调查,或实地调查,现场研究有区别。口述不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列为口述史的样本(对象)或采访者,主要还是需要专业学者来采访。历史长河中有价值的人和事,才是选择口述史选择的标准。

最后,夏教授由理论的阐发,进入到实践的探究,对冯骥才的《年画的发现》《绵山彩塑见》,以及南京秦淮灯彩世家手艺、湖南传统印染技艺的传承方式等四个案例进行了分析。不仅如此,口述实录属于一种语体,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生与不同对象、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同交流场合所使用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交际的方式,逐渐形成为表达习惯的用语,体现直接叙述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生活呈现的真实看法。一般口述史的记录,可同时穿插解说或阐释,力求将口述的背景交代清楚。同时,也是试图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口述真相还原的可能性、可靠性及其意义。


【互动环节】

Q

MrHolly当口述与史料记载相悖时,如何处理?

A

夏燕靖教授:第一,佐证互助。通过判断口叙来源,以及口序采集条件和口叙人的基础环境,去验证史料不足的东西。第二,挖掘口述材料细节。例如,改革开放前,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不断被否定,认为他们的艺术作品不能适应新的时期要求。但换一个方式,回到历史现场,复原历史记忆,他们或许会更愿意把那段历史讲出来。

Q

李季:口述史是一个科学范式吗?有哪些范式呢?

A

龙迪勇教授:从理论形态来说叫口承诗学,或者夏老师说的口述史,两者既相同也有不同。米尔曼.帕里与艾伯特.洛德师生的口承诗学比较经典,他们提出的口头程式理论(或口头诗学、口承诗学),也叫帕里洛德理论。他们在南斯拉夫通过研究活态史诗去印证荷马史诗。按照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自身的范式,后面也会随之出现新的范式。米尔曼.帕里与艾伯特.洛德认为荷马史诗的文本或者口头文学作品,都是有很多特征的,比如说重复语句、结构化套语,这是理论范式,后来也有一些新的范式,例如表演、戏剧化研究范式,以及夏老师的手工艺人经典访谈等。还有,目前的访谈、田野调查等,都可以相互借鉴。

Q

追梦者:口述史如何处理有些口述者的选择性失忆呢?

A

夏燕靖教授:口述者主观愿望不想说,有意避开是很有可能的。我们在采访之前,要对探访者有基本的了解,采访者在哪个领域,能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进行弥补,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语言再来询问。

Q

龙迪勇教授:我一直关注不同媒介的历史,曾提出一个概念跨媒介叙事,艾伯特.洛德《故事的歌手》也是研究不同媒介的问题,那么,以文字记录声音,会带来什么问题?

A

夏燕靖教授:龙院长一直在做叙事研究,这在艺术领域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文学领域,基本叙事语言大致差不多,如小说、诗歌、剧本等等。跨媒介叙事在艺术学领域非常有意思,因为艺术学领域存在很多媒介叙事,但是方式不同,例如,《白毛女》在歌剧和吕剧中的表现技法完全不同,很多剧本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非常值得研究。因为门类艺术可能只会关注自身,比如设计、美术关注它的图像形态,雕刻陷入技法表现当中。跨媒介叙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艺术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开拓途径。


【讲座总结】

  

讲座最后,龙迪勇教授加以总结。夏老师今天的讲座非常精彩,有四点感受:第一,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既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也有鲜活的田野调查,传统与当代结合。第二,口述史问题在方法上涉及跨学科、跨媒介的紧密结合。有些问题不是一个狭隘的专业问题能够解决的,需要多个学科才能弄清楚,口述史也必须多学科协作、多媒介协作,夏老师将跨学科与跨媒介精神贯彻的非常彻底。第三,口述史是最古老的问题之一,而且具有当代性,夏老师将问题的前沿性、当代性、传统性进行了融合,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第四,理论阐述与实践表述相结合。夏老师既有文献分析、理论表述,也有实践性可操作的介绍。


撰文 | 刘坛茹

审核 | 熊海洋老师姚瑶老师

排版 | 王欢欢方天